初秋时节,贾庄村的长山药种植基地里,一排排绿叶枝繁叶茂,长山药正处于果实的成长期,已经长到了80公分,10月初收获的时候可以长到1米多。村党支部书记白艮甲告诉调研队员,今年贾庄村的长山药种植面积突破了1400亩,预计秋收后产值可以达到2000万元,他还计划来“农高会”再“淘淘宝”,让明年的长山药产量再涨一涨。谈到村民的人均收入,白艮甲谈到:“从种植到秋收,这块地可以带动周边就业岗位400多个,村里70多岁的老两口,在基地帮忙每年就能收入1.7万元左右。”
近日,经管学院17名农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组成的一支调研团队在朔州市朔城区和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百村千户’”专项调研,深入2地9个乡镇、21个村庄,系统采集一手数据,为黄河流域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提供重要实证依据与决策参考。
探访:特色产业拓宽致富新渠道
为期9天的调研中,团队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培育”,实地探访了朔城区贾庄村千亩长山药种植基地、野狐涧村奶油草莓种植大棚,这些特色产业为传统农区转型提供了“朔城样本”。在赛罕区曙光村,村党支部通过引入150个果蔬新品种,辐射带动周边200公里范围内的种植户增收,曙光村还将895亩河滩地改为草种培育基地,实现了土地收益的翻番,打造出种苗繁育、电商物流、统种共富的三大特色板块。“曙光村人均收入十年增长了11倍,达到40850元,这是赛罕区乡村振兴的标杆案例。”赛罕区农牧水利局乡村振兴相关产业负责人贾春林介绍。
倾听:青春力量感悟乡村新脉动
“这一路,我们既看到田野间的丰收画卷,也读懂农民脸上的幸福笑容。我真切感受到特色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的强劲动能,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基层落地生根。”参与调研的徐晴晴同学深有感触,带队教师吴龙刚提到:“朔城区和赛罕区紧扣‘特’‘优’战略,推动传统种植向智慧农业转型,单一种养向三产融合延伸,‘强村’与‘富民’并进。作为农林院校的学子,西农人应持续追踪黄河流域乡村发展动态,为黄河流域的‘百村千户’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的路上贡献力量。”
支撑:政策引领构建发展新格局
调研中,团队了解到赛罕区政府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作用,通过精准帮扶与持续投入,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16年,区政府投入120万元扶贫资金,创新推行“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超百万元,成为全区产业扶贫的标杆。近年来,赛罕区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线,立足资源禀赋,优化农业布局,持续加大乡村振兴产业投入,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
本次调研是西农学子一次直面乡村现实、梳理发展困境、提炼成功经验,进一步坚定躬身“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初心使命的宝贵机会。未来,学院将引导更多学子将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青春智慧与力量。